
光明网杨庆中访谈录,作者:荣方超,学习《周易》的目的之一在于“无大过”。
荣方超问:
您在新著《周易与人生》中提出,“《周易》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当前有关《周易》与为人处世、中医养生、居家乐业、命运预测以及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图书和讲座有很多,您能介绍一下《周易与人生》中的新颖观点和精彩看点吗?
杨庆中答:的确,大家给《周易》贴的标签实在是非常之多。不过就我的经验而言,一提到《周易》,多数朋友的第一感觉是:《周易》是讲算卦的书。我们姑且不谈这种观点正确、全面与否,请问算卦是为了什么?是不是为了趋吉避凶?那是不是只有透过算卦才能趋吉避凶?是不是只有学会了算卦才能趋吉避凶?有没有不占而趋吉避凶之道?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不占而趋吉避凶之道是存在的,《周易》就是讨论不占而趋吉避凶之道的书。而且,自孔子之后,易学发展的主流,就是探讨不占而趋吉避凶之道的。不占而趋吉避凶?靠什么?靠《周易》的智慧。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天天都在用《周易》的智慧。比如我们周围如果有朋友不顺心,遇到了倒霉的事儿,我们会用“否极泰来”这个成语来劝他,勉励他。“否极泰来”就来自于《周易》,“否”和“泰”是《周易》中的两个卦的卦名。又比如有的年轻朋友虚度光阴,我们会用“自强不息”这个成语引导他、鼓励他。“自强不息”也来自于《周易》,是《周易》里面的原话。其他如厚德载物、韬光养晦、居安思危、忧患意识、求同存异、革故鼎新、洗心革面、义结金兰……都出自《周易》。可见,我们天天都在用《周易》的智慧思考问题,趋吉避凶。
不少朋友认为《周易》是一部算卦的书,其实是不准确的。在中国古代,《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哲学教科书,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有学者甚至认为《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是大道之源,他对于中华文化特点的形成和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
今天研究《周易》,可以多层面,多视角。但我写这本小书,目的仍然是探讨不占而趋吉避凶之道。关于这一点,孔子学《易》的历程很有启发意义。史料记载,孔子早年由于视《周易》为掌之于巫史之手的蓍占之书,所以不十分看重。但到了晚年,由于个人的阅历,以及可能读到了一些新的史料,重新研究《周易》,发现里面有“古之遗言”(古代圣王的遗教),有“德义”可观,于是“晚而喜《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读之韦编三绝”。可谓下了一番大工夫。孔子学《易》的心得体会是:“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无大过”就是不犯大错误,不犯大错误不就是趋吉避凶吗?我觉得,今天研究或学习《周易》,也应当像孔子那样,把“无大过”作为目的。《周易与人生》这本小书就是探讨怎样做才能“无大过”的问题的。
(来源:光明网,杨庆中访谈录,作者:荣方超,原标题《易经教你不占而趋吉避凶》,发布时间: 2011年02月07日)
[免责声明:本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危商网只是展示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