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对于居安思危的论述
古人云“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在国家安定的时候,不可忘记危险的存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临阵不乱、处变不惊。
--摘自习近平《摆脱贫困》之《同心同德 兴民兴邦--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篇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任宁德地委书记,在谈论闽东要珍惜稳定局面时,指出安定方能兴邦益众,动乱则将祸国祸民。在国家安定的时候,不可忘记危险的存在。
八九十年代的闽东,存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工业滑坡,企业停产、半停产状况急待扭转,社会治安方面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还有个别单位、个别人存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尚未完全刹住等问题。
习近平刚到宁德任职时就意识到闽东存在着各种不稳定因素,决定消除这些不稳定因素。他提出,稳定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基础,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的前提。他带领干部到各乡镇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实际情况,与乡镇干部群众座谈,与百姓亲密交流。结合闽东实际,他强调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经济方针,抓工业技改,抓乡镇企业,抓产业结构调整,抓大农业发展,使闽东的脱贫致富建立在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上。他同时倡导信访工作下基层,大力推进信访问题的解决;大力清理“建房”上的腐败。这些举措,教育了干部,赢得了民心。他还针对在某些人头脑中,“左”的思想、自由化倾向仍在作祟的情况,广泛开展党的方针政策宣传下基层,释疑解惑,让更多人明辨是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正是在这样稳定发展的情况下,两年后闽东脱离了贫困线,发展步入正轨,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大家欢喜踊跃时,习近平强调:“我深知,相距于我们的理想,相距于我们的目标,相距于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脱离贫困线’只能说是起步。”青年时期的习近平主政宁德地区,危时,他胸怀全局,处事旗帜鲜明,迎难而上,有所作为;安时,他又时时警惕,未雨绸缪,排除一切干扰稳定的因素,创造更多和谐的因素,夯实稳定的基础,赢得更大更牢的安定局面;喜时,他又谆谆告诫,前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丝毫不能松懈。今天的宁德,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有了新发展、新飞跃。有这样的成果,与习近平提出的“居安思危”主张密不可分。
2013年,习近平在河北省调研时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提出的“赶考远未结束”,就是再次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保持谦虚谨慎。这与他当时在宁德主政时的居安思危的思想一脉相承。“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要实现“中国梦”、“民族梦”、“世界梦”就不能只在原地踏步走,躺在“功勋簿”上睡大觉,必须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赶考”中始终保持危机意识,激发生机活力。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昨天已经过去,今天正在进行,明天是好是坏不可知,但只要我们时刻警醒着、准备着,笑到最后的就一定是我们。
(来源:中国青年网,作者:学习大军,发稿时间:2014-12-11 08:38:00)
[免责声明:本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危商网只是展示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