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危商溯源 >>中医 >> 避险意识与中医"治未病"理念
详细内容

避险意识与中医"治未病"理念

时间:2021-11-29     作者:危险商数网   阅读

危险商数网930-320.jpg

  
   中医早在数千年前,就很超前地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疾病的思想。
  它的中心思想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应该是第一位重要的。比等到疾病发生发展以至最后到了病入膏肓时,再费事费时地去救治去挽救患者的生命,它不仅所花费的人力物力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因为早期介入,疾病正处苗子状态,非常容易被控制抑制,以至被彻底根除。
  作为一个从事中医工作的我,对这种基本观点一直是持赞成欣赏态度的。
  在毛泽东时代,曾经强调“一根针,一把草药,依靠广大基层医生,把医疗卫生重点放到农村去”,以及后来的防治结合,全民动手除四害,铲钉螺,消灭血吸虫病等等,无一不是这种观念的实施。
  现在时代变了,物质生活丰富了,富贵病也多了起来(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病等等)。原因很多,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忽视了新的生活方式对我们健康的影响及破坏。忽视了其危害是呈渐进性的由小变大的。忽视了在其早期,及早予以干预的紧要性。以至到了今天,满街都是啤酒肚,无人不识糖尿病。医院诊所挨个开,不是配药就住院。
  为什么青少年吸烟酗酒,就解决不了呢?还是防病意识淡薄,总以为自己年轻,离疾病死亡还很遥远。其实,即使活上100岁,也不过就是36500天,过一天少一天,生命也是很快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欺骗麻痹自己,以为医院医生可以解决所有健康问题。其实,绝大部分时间里,医生做的都是善后工作,即让重病转轻,大病转小,小病转无,减轻患者病痛等。而此时,其病痛的损失损害一定已是存在的了。这点和消防队的所做救火工作极相似。
  而等到我们想明白了,为时常常已晚,所付代价可谓巨大。
  既然预防工作如此重要,为什么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呢?
  道理其实都懂。问题是做起来嫌麻烦,何况又需要长期坚持,着实是一种考验。其次,还需要具有对危险因素敏锐的观察,细心地了解其机理,并施以有效措施加以铲除根治。另外就是常人多存有侥幸心理,啊!哪会出什么事呢? 哪会这么巧? 即使出事也不一定轮不到我等等。
  其实,世上很多的事理都是相通的。
  这次汶川的地震灾害,损失可谓极其惨重。真正叫做触目惊心,惨不忍睹。
  我们无意追究某些部门某些人的责任(现在还不是时候),也不能勉强有关部门一定要做出地震预报。
  但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在处于地震易发地区,自己是否有了预防地震的意识?平时是否作了相关的防御准备及措施?
  假如大多数领导及群众,都能像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的校长一样,始终以维护全校师生的生命为在职期间的重要责任,对危险因素加以预防性的消除,对万一可能的突发事件,提前在平时加以训练。而在地震危机真的降临时,就可以大大地减少伤亡及损失。
  是他,一个普通的中学校长,做到了!
  是他,把一座危楼改造成一座连地震都摧毁不了的坚固堡垒。
  是他的教师们,学生们,以训练有素的迅雷不及掩耳的神速做到了!
  是他们,可以自豪地向学生家长大声报告:我校师生无一伤亡。
  这是一个经典范例,一个成功的范例。它充分地告诫我们:预防具有多么大的伟力,防重于治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看到北川中学的校长,面对地震后满目创痍的北川中学,长跪不起,以泪洗面的镜头,我们难道还不该清醒清醒了吗?!
  对责任的自我审视,事先事后,效果迥异,高下立判!
  我为安县桑枣中学的师生们感到庆幸,因为他们有了一个聪明能干的好校长。
  我为他们骄傲!为他们创造的人间奇迹所震撼!
  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好好看看这篇报道,好好领悟它给予我们的深意(不管是正面或是反面的)。
  我真诚地希望:提请中央能够为他们记功(尽管我不是人大代表)。借此,可以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以他们提供极其宝贵的实例经验,为今后全国的减灾救灾事业作出贡献。
  来源:昨是今非的博客(发布时间:2008-05-26 21:40:29)


  转载全文如下:
  一个灾区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

  他矮,胖胖的。
  他所在的中学,是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在绵阳周边非常有名。学校因教学质量高,连续13年都是全县中考第一名。
  地震来临时,他正在绵阳办事。
  手机打不通,电话断了,第一波震荡过去后,他立即驱车往地处重灾区的学校赶。
  他惦记着学校那栋没有通过验收的实验教学楼,心里最怕的是那栋楼出事。
  上世纪80年代中,那栋楼建设时,学校没有找正规的建筑公司,断断续续地盖了两年多。到后来,没有人敢为这栋楼验收。
  当时,他还是普通教师。后来,他当领导了,下决心一定要修这栋楼。
  1999年,他将已经不太新的楼原来华而不实、却又很沉重的砖栏杆拆掉,换上轻巧美观结实的钢管栏杆。接着,他又对这栋楼动了大手术,将整栋楼的22根承重柱子,按正规的要求,从37厘米直径的三七柱,重新灌水泥,加粗为50厘米以上的五零柱。他动手测量,每根柱子直径加粗了15厘米。
  这栋实验教学楼,建筑时才花了17万元,光加固就花了40多万元。
  他知道,教学楼不建结实,早晚会出事,出了事,没法向娃娃家长交代。
  他不能让这样的危险降临在自己学生的身上。于是,他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
  每个班的疏散路线都是固定的,学校早已规划好。两个班疏散时合用一个楼梯,每班必须排成单行。每个班级疏散到操场上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每次各班级都站在自己的地方,不会错。
  那天地震,他不在。学生们正是按着平时学校要求、他们也练熟了的方式疏散的。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
  学校所在的安县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学校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90多位教师的房子都垮塌了,其中70多位老师,家里砸得什么都没有了。
  他从绵阳疯了似地冲回来,冲进学校,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他的学生,11岁到15岁的娃娃们,都挨得紧紧地站在操场上,老师们站在最外圈,四周是教学楼。
  他最为担心的那栋他主持修理了多年的实验教学楼,没有塌,那座楼上的教室里,地震时坐着700多名学生和他们的老师。
  老师们迎着他报告:学生没事.老师们都没事。
  他后来说,那时,他浑身都软了。55岁的地,哭了。
  通信恢复后,老师们接到家长的电话,会扯着大声骄傲地告诉家长:我们学校,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说话时眼中噙着泪。
  他的老师们收入都不高,教师平均月收入1126.78元。学校的墙上写着:“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
  那时,在大震时分布四处的学生家长们的伤亡数尚在统计中,学校墙外的镇子上,也是房倒屋塌,求救声一片。但是一个镇里的农村初中,却在大震之后,把孩子们带到了家长面前,告诉家长,娃娃连汗毛也没有伤一根。
  他叫叶志平,是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四川省优秀校长。
  新华社记者:朱玉、万一、刘红灿
  (据新华社四川安县2008年5月24日电)标识20-20.png    

  [免责声明:本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危险商数网只是展示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关注危商网人生更平安小程序.jpg


跑步动图.gif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南昌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