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站专题 >>作品赏析 >> 灾难中的智慧:从历史中寻找防灾智慧
详细内容

灾难中的智慧:从历史中寻找防灾智慧

时间:2021-11-07     作者:危险商数网   阅读

   危险商数网讯:三年前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提到在这样的地形地貌下发生的地震很可能形成堰塞湖。事后记者还打来电话问我,“堰塞湖”怎么写,是什么意思。直到唐家山堰塞湖成为威胁灾区安全的重大隐患,堰塞湖才引起政府和公众的重视。
  并非我有先见之明,其实只是从历史现象得出的合理推演:1933年8月25日,四川茂县发生7.5级地震,强烈山崩使岷江断流,形成巨大的堰塞湖。10月9日,堰塞湖崩溃,积水奔腾而下,所到之处,庐舍荡然,人畜无存,事后仅灌县境内捞获的尸体就有4000多具。诸如此类的地质灾害,在川西高原已发生过多次。汶川大地震就发生在这一带,灾后震区又连续降雨,更增加了形成堰塞湖的可能性。
  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也是重视历史记载的国家。从汉代至清代,见于记载的地震有8000余次,明代以来的大地震除了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之外很少遗漏。见于正史、政书、类书、地方志、碑刻、笔记、日记、游记、诗文等的记录,不仅包括地震的破坏程度、波及范围、造成后果,还涉及震前现象、防震知识,以及对地震成因的探讨。尽管其中部分记载不可尽信,但只要科学考量、去伪存真,就能获得举世无双的珍贵史料。
  正是有了这样的史料基础,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早已编成了《中国历史地震图集》3册,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制了《中国地震震中分布图》。不无遗憾的是,这些凝聚了历史智慧和经验的成果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尽管地震至今还无法正确预报,但只要重视历史经验,一定程度的防灾减灾还是可能做到的。例如,在清时期地震震中分布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四川西部密集分布着一个个震中。在《中国历史地震图集·清时期》中可以查到:
  顺治十四年三月初八(1657年4月21日),四川威州、茂州、汶川发生6.5级地震,震中在今汶川一带;康熙五十二年七月十五日(1713年9月4日),四川茂州北发生7级地震,震中在今茂汶县北;乾隆十三年正月二十五日(1748年2月23日),四川汶川附近发生6级地震,震中在今汶川一带……如果再加上1933年的叠溪大地震和三年前的汶川大地震,这一带在三百多年间已经发生过5次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其中3次在7级以上。尽管我们还无法预测下一次地震会在何时发生,也难以确定下一次地震的等级和烈度,但至少可以肯定,这是一个强烈地震的多发地区,必须随时警惕,做好防震、防大震以至特大地震的准备工作,所有的建筑物都应作防震处理,重要的公共建筑应按防御最高震级的标准设计施工。如果在新的一次大地震发生前这样做了,绝大部分损失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我们在当地稍作调查,可以发现更多先民的智慧。同样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有的村落早已不复存在,有的村落却始终延续;一些木结构建筑能经强震而基本完好,有些用原始方法建成的羌寨巍然独存。如果我们的视野扩展到其他地震多发地区,同样能发现当地独特的生存方式和防灾手段,显示了先民的智慧,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历史经验。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葛剑雄,原标题《灾难中的智慧:从历史中寻找防灾智慧》,发表时间:2011-7-29)标识20-20.png    

  [原创声明:本文为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下载转发使用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喜欢就多一次点赞多一次分享吧.gif

小程序关注危商网人生更平安.png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南昌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